我的股票

    名稱 現價 升跌

    資料報價延遲十五分鐘

    【測量論語】近期地產市道情況

    【地產】 2025/05/15 10:49

    【now.com財經】最近與地產界友人傾談,他們對現時香港地產市道十分關注,在談話中有幾點情況,值得提出來與讀者分享。

    土地供應

    發展商早前已提出因應現時地產市道可採用前孫九招中其中一招,就是重新推出勾地制度。 這制度有一個好處,就是可以確保每幅推出售賣的官地,可成功出售。 勾地申請人提出勾地,就反映市場需求,若成功勾出土地拍賣,申請人的出價必定為政府接受,不會發生流拍或流標情況。 政府可控制調節土地供應,令市場對地產市道恢復信心。

    發展局早前回應不採用勾地計劃建議,理由是政府要掌控土地供應。 事實上勾地制度正正就是由政府掌握土地供應的一個良好制度。 1997年地產市道衰退,就是用勾地制度調節土地供應,讓地產市道逐步回復暢旺,是一個經過考驗的好制度,業界希望發展局重新考慮之前的決定。

    片區開發

    片區開發並不是什麼全新事物,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已有不少例子,好處是政府可利用發展商的資金投放在基建方面,從而減少政府在基建方面的支出。 但發展商在基建方面的支出一定在地價扣除,所以政府在地價收入會有影響。

    另外在發展商角度另一個考慮是發展年期,十多公頃土地開發起碼要十年八年時間,同時要過百億元的資金投入。 在現時高息的環境下,利息支出十分龐大。 另外發展年期愈長,回本期也跟著延長,風險亦愈高。 所以發展商對這類高風險發展會十分小心。 此外這類大項目發展如果爛尾,也是非常麻煩,十分難處理,所以政府揀選中標發展商也要非常小心。

    長審批程序

    發展商經常向政府反映發展項目審批程序過長,而政府亦希望盡量簡化,話雖如此,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審批仍然是漫長。筆者最近完成了一個改規劃的城規會申請,費事五年,起初官方提議先遞交一個非正式的預先申請 (Pre-submission),讓各有關政府部門先審閱,並給予意見。

    這個預先申請用了大半年時間,收到各部門的意見後,整理一個正式的Sec 12A改規劃申請,以為正式審批時會較輕鬆加快一點,但現實是仍然收到很多預審時冇出現的意見。只好繼續整理申請,再交遞交城規會,過程是要多次遞交,最麻煩是每次遞交都有新的部門意見,要再次找顧問專家回應。例如在申請後期有部門提出地點可能有螢火蟲,要聘請生態專家作全面調查,這個評估就用了多個月時間,得出來的報告就是地點並無螢火蟲。 申請到最後都通過,但這五年無論政府及申請人都用了不少人力資源來處理。所以若審批程序可以精簡,對政府及發展商都是好事。

    蘇振顯
    蘇振顯測量行董事總經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