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now.com財經】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潮流交織之際,中國西部似乎悄然鋪展出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曲線。早前受九倉(00004)邀請來到成都,參加尼依格羅(Niccolo)酒店十周年慶典。從酒店的「鎏艺拾光」晚宴,到城市躍進式的對外開放,成都給人的印象,不僅是一場表面的繁華秀,更是一面映照中國消費轉型與城市競爭力重塑的鏡子。
成都尼依格羅酒店的十周年慶典,表面上是一場標準的高端品牌公關活動,但細看之下,卻映照出成都這座城市的成長野心與階段性成功。十年前,當九龍倉在這裡押下重注時,不少國際酒店集團對「投資成都」這個念頭仍充滿狐疑——畢竟,那時的成都,在很多外資眼中,不過是個「二線城市」的代名詞。然而今天,成都IFS已成為西南地區的經濟地標,而尼依格羅則從無到有,打造出一個能與國際一線品牌分庭抗禮的本土奢華酒店品牌。
與酒店的總經理羅卡森(Robert Cousin)交流得知,今年入住率接近九成,且南韓、日本、東南亞旅客直航班次增加,帶動國際客源明顯回暖。這些數字固然漂亮,但真正值得玩味的,是成都如何在十年間,從一個內陸城市,蛻變為全球資本和消費市場競逐的新戰場。
成都不只是熊貓與火鍋
當然,更讓人印象深刻的,是成都在文化與經濟上的雙重突破。從夜遊錦江到參觀熊貓基地,從寬窄巷子的市井繁華到「哪吒出海」的文化輸出,每一步都在告訴你:這座城市不只是靠可愛的熊貓和麻辣火鍋吸引眼球,而是以文化創意、數字經濟和對外開放為引擎,重新定義了「新一線城市」的內涵。
根據成都市投資促進局數據,2025年第一季,成都新設外資企業147家,吸引外商直接投資6.38億美元,年增幅高達74%。這可不是單靠一隻大熊貓或一鍋火鍋就能堆出來的數字。背後,是一整套城市級的招商引資體系,從冷鏈物流到航空產業,從數字文創到現代服務業,成都正試圖在「去地產化」的中國新經濟版圖中,搶佔一席之地。
而這一切的背後,是成都對「消費升級」這個命題的深刻理解。不同於東部沿海城市那種粗放式的購物中心遍地開花,成都更像是精心打磨了一塊塊消費場景的拼圖——IFS的巨型熊貓雕塑、春熙路的潮流地標,乃至連街邊小吃攤都極力營造品牌感和體驗感,無一不在針對年輕人、國際遊客和新中產階層的消費偏好量身訂製。
消費回暖,還是幻影?
根據最新報告,中國2025年第一季零售銷售年增4.6%,比上季略有加速,服務消費更是領先商品消費增長。但必須冷靜指出,這場所謂的「消費回暖」,更像是一次結構性的重新洗牌,而非全面的牛市狂歡。
今天的中國消費者,不再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那群一窩蜂湧向LV專櫃、搶購iPhone的暴發戶。他們變得謹慎、分裂且高度理性。在成都這樣的城市,這種變化尤為明顯:一方面,IFS裡的高端店鋪依然人流如潮,連卡佛、Prada門庭若市;另一方面,街頭巷尾,平價咖啡連鎖、折扣電商店鋪也同樣人頭攢動。消費的兩極分化,已成為新常態。
這種「分層消費」現象,正是中國消費市場的縮影。高端消費仍有支撐,但中低端市場則是激烈內卷,零售品牌要麼向上打品牌溢價,要麼向下打價格戰,沒有中間地帶。成都的消費景象,正好印證了這點:從高端酒店晚宴到夜市地攤經濟,表面繁榮,其實是不同層級消費群體在各自為戰。
熊貓經濟與文創的雙引擎
成都的另一張王牌,無疑是文化輸出。從「熊貓經濟」到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席捲全球票房第五,成都似乎一夜之間,從火鍋之都變身為文創之城。
熊貓IP的成功,固然令人佩服。據統計,2024年僅成都大熊貓基地就接待超過1,220萬人次,熊貓文創銷售額突破2.1億元人民幣。熊貓玩偶、熊貓美食、熊貓潮牌,萬物皆可熊貓——這種全民IP的打造能力,放眼全球,恐怕也只有米老鼠和Hello Kitty可以相提並論。
但文化輸出真正考驗的,不是「萌」的濃度,而是可持續的創新力。熊貓可以賣十年,但能賣五十年嗎?成都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,因此將目光投向更高端的數字文創產業:動畫、遊戲、數字藝術、IP孵化。
《哪吒》成功後,成都高新區迅速崛起為中國(成都)網絡視聽產業基地,聚集了6,000多家數字文創企業。政府不再單靠補貼撒錢,而是以「非標人才」政策、產業鏈整合、資金對接為抓手,試圖打造一個類似加州矽谷式的創意生態。
這種策略無疑是正確的。但問題在於,真正能撐起全球文創版圖的,從來不是地價便宜、補貼豐厚的園區,而是源源不絕的原創力與全球話語權。成都目前的文創產品,大多仍停留在「內循環」市場,要真正走向國際,挑戰迪士尼、Netflix,仍是任重道遠。
城市競爭的下一場戰役
誠然,成都在過去十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。但未來的挑戰,絕不會比過去小。隨着國內消費市場從「反彈」進入「重建」期,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將進入深水區。
首先是內捲問題。當全國各地都在高舉「數字文創」、「國際消費中心」的旗幟時,成都如何避免淪為另一個千篇一律的模仿者?其次是人才問題。即便成都吸引了80萬各類人才,但在AI時代,真正能引領產業升級的頂尖創意與技術人才,仍然是稀缺資源。一座城市的未來,不是靠堆砌辦公樓和商場,而是靠能否持續吸引最聰明的大腦留下來。
最終,還是消費者本身的問題。中國家庭的高儲蓄率、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感,以及巨額房貸壓力,注定了未來消費不可能重現過去那種瘋狂擴張。消費升級將是結構性的、分層的,而不是普惠式的繁榮。
成都這座城市,過去十年走得漂亮。但未來十年,如何從「流量經濟」過渡到「質量經濟」,從「熊貓IP」轉向「文化生態」,從「消費引力場」蛻變為「創新策源地」,才是真正的大考。
再宏觀一點來看,成都的故事,不是孤例,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轉型困境的縮影。
過去四十年,中國靠出口、投資、地產三駕馬車迅猛發展。但今天,這三駕馬車都顯現疲態:出口受制於全球去風險化,投資回報率下降,地產泡沫破裂。唯一能倚賴的,就是內需與消費。
問題是,內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。它需要穩定的收入增長,合理的社會保障,公平的教育與醫療體系,以及對未來的信心。而這正是當前中國經濟最薄弱的部分。
對中國整體而言,成都式繁榮提供了一個警示:如果經濟轉型不能成功,如果內需無法真正崛起,那麼即使有再多的熊貓,再多的消費券,也無法挽救增長的頹勢。
破繭成蝶,還是空中樓閣?未來十年,中國經濟的答案,將在無數個「成都」的抉擇中,逐步揭曉。